蓬江區(qū)線上非遺展覽正式開幕!國家級非遺荷塘紗龍首發(fā)上陣
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【頁面調色: 】
蓬江區(qū)線上非遺展覽正式開幕啦!
3月11日,蓬江區(qū)文化館正式推出“蓬江區(qū)線上非遺展覽”,讓市民群眾足不出戶,就能感受蓬江非遺文化的魅力!
目前,蓬江區(qū)入選各級非遺名錄的有:國家級非遺名錄1項(荷塘紗龍);省級非遺名錄3項(洪圣廟會、東藝宮燈制作技藝 、羅氏柑普茶制作技藝); 市級非遺名錄5項(潮連芝山紗龍、盧藝鹿角椅制作技藝、羅貴率眾南遷故事、棠下白眉拳、周家拳); 區(qū)級非遺名錄7項(潮連民間傳說、潮連釀鱩制作技藝、潮連銅蝦制作技藝、杜阮涼瓜外婆茶制作技藝、荷塘煎魚餅制作技藝、梁家拳、搶花炮)
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(tài)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、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,包括口頭傳統、傳統表演藝術、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(jié)慶、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、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(tài)文化遺產,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、經驗、精神,其特點是活態(tài)流變。
第一期
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荷塘紗龍
01
歷史起源
舞龍藝術源于上古先民原始信仰的龍圖騰崇拜。
舞龍,是中國民間用以祈雨祈福、娛神娛己、彰顯力量,或象征風調雨順、人丁興旺、國泰民安的競技性群體舞蹈。它始于戰(zhàn)國時期,盛行于西漢,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載,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,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,秋季求雨舞白龍,冬天求雨舞黑龍。
荷塘鎮(zhèn)早在宋代已有舞龍歷史,但當時龍的制作非常簡單。到了明代,荷塘篁灣舉人李唐佐任四川候補縣官,對當地鄉(xiāng)民耍龍燈很感興趣,回鄉(xiāng)后以四川的龍燈作參考,發(fā)揮本地壯大的“游龍”形象優(yōu)勢,融合四川“彩龍”玲瓏活潑的特長,扎成“紗龍燈”。舞技則取四川“彩龍”的滾、纏、盤等款式演變,賦予紗龍舞矯健威武、花式靈活多變的特點,開創(chuàng)了荷塘紗龍的歷史
02
制作技藝
制作龍身
荷塘篁灣,相傳早在宋代已有舞龍習俗。當時龍的制作非常簡單,主要是作桿草、竹子等材料制作。制作工藝精巧,龍體用竹木扎成,頭、身、尾由四條粗繩連接,牢固輕盈,形象神似。龍身原來是裹布的。
制作龍頭
貼龍鱗
披龍衣
上世紀20年代,鄉(xiāng)民李育穎根據日本舞龍的習俗,將荷塘紗龍進行改進,龍身披輕紗,以紅、黃綢作鱗,紅綠綢作裙,貼金繪彩,顯得色彩瑰麗,玲瓏剔透,輕巧靈活。同時,創(chuàng)造一套高難度跳龍技術。為了提高紗龍晚上表演的效果,龍身內點燃防風、防滴的特制蠟燭,舞起來燭光閃耀,上下翻滾,宛如一條不斷滾動的彩虹。踞高臨下觀看,大有“展翅欲凌三級浪,昴首直上九重天”之氣概。
2018年12月27日荷塘紗龍文化節(jié)(鼓偉宗 攝)
03
舞龍技藝
舞龍的人每輪25人,其動作、節(jié)拍高度統一,交替時,不歇舞,不亂陣。技藝舞姿變化多樣,舞動時燭光閃閃,飛躍行云,栩栩如生,千姿百態(tài),變化多端。
舞紗龍前,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為紗龍點睛
舞紗龍前,需點燃龍身內特有的蠟燭
紗龍表演穿禹門花式
紗龍表演梅花樁花式
紗龍表演梅花樁內龍翻脊
紗龍隊在龍橋上進行團龍花式表演
數十年來,荷塘紗龍飲譽省港澳,名揚海內外。它不僅具有珍貴的工藝價值、舞蹈價值,而且蘊含深厚的民俗學價值, 成為海外鄉(xiāng)親認祖歸宗的文化紐帶。
04
傳承.活動
篁灣中心小學舉辦紗龍文化節(jié)
學生們制作的紗龍創(chuàng)客作品
2017年11月荷塘篁灣中心小學紗龍隊參加廣府人夢中國晚會表演
荷塘篁灣中心小學是荷塘紗龍的傳承教育基地,學校以紗龍為載體,開展校園特色教育。組建紗龍隊,利用體育課或者大課間時間教給學生舞紗龍的基本動作技巧。每年舉辦紗龍文藝節(jié),通過荷塘紗龍表演(學校紗龍隊)、小記者紗龍研學采風、開展手工紗龍創(chuàng)客產品制等活動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開創(chuàng)非遺傳承局面。平時周末或假期,還舉辦紗龍制作班、紗龍舞訓練班,邀請紗龍龍會的老師傅到學校進行授課。學校還開設有紗龍文化室、紗龍俱樂部,將紗龍列為校本德育課題研究對象,讓學生愛上非遺文化。
紗龍龍會師傅李振圖向學生傳授紗龍制作和舞龍技藝
篁灣中心小學全體教師學習舞龍技巧
紗龍龍會師傅向紗龍小隊員傳授技藝
正是因為有了荷塘紗龍諸多傳承人和篁灣中心小學的共同努力,大力推動荷塘紗龍的傳承工作,荷塘紗龍才得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,綻放熠熠光彩!
相關附件: